台北市政府為了降低公宅基地周邊民眾反對聲音,提出以「睦鄰戶」方式,保留一定比例公宅戶別給予當地居民申請,而從松山區健康公宅起,更把「睦鄰戶」比例拉高到30%,因而被監察委員立案調查,監委認為比例過高,有礙公平,要求市府檢討。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表示,監察委員固然官大學問大,要求市府檢討自有理由,但也應該想想一昧唱高調,是否有助於推動大量興建公宅?
監委認為北市公宅睦鄰戶比例過高,並要求市府檢討改進,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至少犯了三項錯誤,而第一個錯誤,就是太重唱高調,忽略實務面的困難。
怎麼說呢?北市公宅推動艱辛,是全國皆知的事,而睦鄰戶的產生與比例提高,其實是不得已的決定,更是市府與民意拉鋸後的最大公約數;在這個公約數之下,民眾反對聲音較低,里長及其他民意代表,也有較多籌碼去幫忙說服民眾接受,起碼公宅能夠更順利、更快速的大量興建。
但如果照監委意見,必需把睦鄰戶大幅減少,公宅基地周邊民眾若又群起反對,到時候新公宅無法順利興建,大家都沒有新公宅申請,當然就沒有中籤率的問題,這樣是否就公平了?
第二個錯誤,睦鄰戶中籤率應降到多少才算公平?監委認為睦鄰戶中籤率太高,到底中籤率應該降到幾%才算公平,監委卻沒說明。那麼,是要降一%?十%?還是與一般戶一樣呢?
作出這種要求,其實有點不食人間煙火。因為中籤率這種東西,主要是要看公宅申請人數多寡而定,根本無法掌控;申請人越多,中籤率當然越低。即使市府減少睦鄰戶數,但若當地居民申件數少,中籤率就會偏高;申請人多,中籤率就會降低。因此,將中籤率全然推給市府、或全怪睦鄰戶太多,並不夠公允。
監委犯的第三個錯誤,就是「罵好學生,不管壞學生。」放眼全國,台北市公宅數量堪稱全國之最,那麼努力蓋公宅來降低居住負擔,卻還要被監察院吹毛求疵捉小辮子。
反觀其他推動公宅不力、甚至完全不蓋公宅、社宅的縣市,我們卻沒看到有任何監委立案調查或糾正。對於壞學生一句話都不吭,對於好學生卻說東說西,讓人不禁懷疑是雙重標準。
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,或許監委真心重視公平性,但也必需認清實務面的問題。現階段北市公宅數量遠遠不夠,應該以順利且大量興建為第一目標,至少等到公宅數量達到全市住宅存量5%之後,再來檢討公平性問題也不遲。否則,在公宅起步階段就唱高階,僵化的要求公平性,只會拖累公宅推動進程,於事無補。
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